氮化硅陶瓷逆变器散热基板在还原性气体环境(H2, CO)中的应用分析
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发电等领域的功率模块应用中,逆变器散热基板不仅面临高热流密度的挑战,有时还需耐受如氢气(H2)、一氧化碳(CO)等还原性气氛环境。氮化硅(Si3N4)陶瓷凭借其卓越的综合性能,特别是优异的耐还原性气体能力,成为此类严苛工况下的理想基板材料。
氮化硅陶瓷基板
一、 氮化硅陶瓷的物理化学性能与耐还原性分析
氮化硅陶瓷在逆变器散热基板应用中展现的关键性能,尤其是其耐还原性气体(H2, CO)的特性,源于其本征的物理化学属性:
优异的导热性: 氮化硅陶瓷的热导率(通常为80-90 W/m·K)虽略低于氮化铝(AlN),但显著高于氧化铝(Al2O3)。这确保了功率半导体器件产生的大量热量能高效传递出去,防止热失效。
低热膨胀系数: 其热膨胀系数(~3.0 × 10?? /K)与常用半导体芯片材料(如Si, SiC)及焊接材料(如纯Sn, SnAgCu)匹配性良好。这种匹配性在功率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,能有效降低因热失配导致的界面应力,提高模块的长期可靠性。
卓越的机械强度与韧性: 氮化硅具有极高的弯曲强度(>700 MPa)和断裂韧性(>6.0 MPa·m1/2),远超大多数工程陶瓷。这赋予了基板极高的机械可靠性和抗热冲击能力,能承受剧烈的温度变化和封装应力。
高电绝缘性: 其体电阻率高(>101? Ω·cm),击穿场强大(>15 kV/mm),完全满足高电压功率模块的电气隔离要求。
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(核心优势 - 耐H2, CO):
化学稳定性: 氮化硅在高温下本身是热力学稳定相,不易与H2发生反应。H2分子难以破坏其强共价键结构(Si-N键)。与CO的反应活性也极低。
抗氧化/还原平衡: 在特定工况下(如某些燃料电池环境),基板可能经历氧化-还原气氛交替。氮化硅表面在氧化气氛中形成的薄层二氧化硅(SiO2)虽然可提供保护,但在纯还原气氛(如高浓度H2)或高温下,SiO2可能被还原为气态的SiO(SiO2 + H2 → SiO↑ + H2O),导致表面退化。然而,关键点在于:
在逆变器散热基板的典型工作温度(通常<200°C)和还原性气体浓度(远低于直接还原实验条件)下,这种还原反应速率极其缓慢,不足以对基板的结构完整性和性能(导热、绝缘)造成可观测的影响。
相比其他陶瓷材料(如含氧陶瓷Al2O3、AlN),氮化硅基体本身不含易被H2还原的氧元素,其晶界相(如选用耐还原的稀土氧化物烧结助剂)也经过优化设计,整体表现出显著更优的长期稳定性。这使得氮化硅基板在存在微量或中等浓度H2、CO的应用场景(如某些密封功率模块内部因材料放气或反应可能产生的环境)中成为更可靠的选择。
氮化硅陶瓷加工精度
二、 氮化硅基板与其他工业陶瓷材料的性能对比
对比氧化铝(Al2O3):
优势: 导热性显著更高(约5-10倍),机械强度与韧性大幅提升(强度约2-3倍,韧性约3-4倍),热膨胀系数更低(更匹配SiC芯片)。耐还原性气体(H2, CO)能力远优于氧化铝(Al2O3在高温H2下可能被还原)。
劣势: 原材料成本及制造成本显著高于氧化铝。介电常数略高(但对多数应用影响不大)。
结论: 氮化硅全面超越氧化铝,尤其在需要高导热、高可靠性和耐还原环境的场合,是氧化铝的升级换代材料。
对比氮化铝(AlN):
优势: 机械强度与断裂韧性具有压倒性优势(强度约2倍,韧性约3倍以上),抗热震性能极佳。耐还原性气体(H2, CO)能力优于氮化铝(AlN在高温湿H2环境下存在水解风险:AlN + 3H2O → Al(OH)3 + NH3,影响长期稳定性)。工艺成熟度(烧结)相对较高。
劣势: 本征热导率(~180-200 W/m·K)低于氮化铝。成本通常高于氮化铝。
结论: 在追求极致导热且工作环境干燥、无水解风险的场合,氮化铝是首选。然而,在需要极高机械可靠性、优异抗热震性以及存在潜在还原性/潮湿环境(特别是涉及H2)的应用中,氮化硅的综合优势(尤其是耐还原性、韧性和强度)使其成为更稳健、更可靠的选择。对于SiC功率模块(芯片本身发热密度高、热膨胀系数低),氮化硅的热匹配性和韧性优势更为突出。
对比碳化硅(SiC):
优势: 电绝缘性优异(SiC是半导体),成本更低,制造大尺寸、复杂形状基板更成熟。
劣势: 热导率低于高纯SiC(但仍是优良导热体),强度和韧性低于反应烧结SiC(但高于Al2O3和AlN)。
结论: SiC陶瓷主要用于对导热和强度要求极高且不要求绝缘的极端环境(如航天器热管理)。作为需要绝缘的散热基板,氮化硅在成本、可制造性和绝缘性方面更具工程应用优势,其耐还原性也优异。
氮化硅陶瓷应用
三、 氮化硅逆变器散热基板的生产制造与工业应用
生产制造过程(关键步骤):
粉体制备与处理: 选用高纯度、细颗粒的α-Si3N4粉体为主要原料,与精确配比的烧结助剂(如Y2O3, MgO, Al2O3等稀土或碱土金属氧化物)混合。海合精密陶瓷有限公司等领先企业注重粉体的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。
成型: 常用流延成型(Tape Casting)工艺制备大面积、厚度精确(通常0.2mm-1.0mm)的薄生坯带。浆料制备(粉体、溶剂、分散剂、粘结剂、增塑剂的精密配比与球磨)是保证生坯质量的关键。等静压成型也用于制备特定形状。
烧结: 这是核心工艺。通常采用气压烧结(GPS)或热等静压(HIP)。在高温(1700°C - 1900°C)和氮气压力(数MPa至数十MPa)下,α-Si3N4相转变为β-Si3N4,形成以长柱状β晶粒相互锁定的显微结构,同时烧结助剂形成晶界玻璃相。精密控制升温曲线、保温时间、气压及冷却速率对获得高致密度(>99%)、高强度、高导热和所需晶界相至关重要。海合精密陶瓷有限公司在此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工艺诀窍。
精密加工: 烧结后的基板需进行精密研磨、抛光(双面)以达到严格的厚度公差(±0.01mm)、平面度(<10μm)和表面粗糙度(Ra < 0.1μm)要求,确保后续金属化(如DBC/AMB)和芯片贴装的良率。
清洗与检测: 彻底清洗去除加工残留物,进行严格的外观检查、尺寸测量、翘曲度检测、性能抽检(导热率、绝缘强度等)。
适合的工业应用:
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逆变器: 这是核心应用领域。SiC/GaN功率模块的高功率密度、高开关频率对基板导热、绝缘、可靠性和热匹配性要求极高。模块内部潜在的微量气氛环境也要求基板具有化学稳定性。氮化硅基板(特别是AMB工艺)是高端电动汽车的首选。
光伏发电逆变器: 大功率组串式和集中式逆变器需要高可靠性、长寿命的功率模块,氮化硅基板能满足其散热和耐久性需求。
轨道交通牵引变流器: 高功率密度、高可靠性和长寿命要求,工作环境可能涉及振动、温度冲击。
工业电机驱动: 高端变频器、伺服驱动器对效率和可靠性要求不断提升,氮化硅基板逐渐渗透。
其他潜在应用: 涉及存在还原性气氛(H2, CO)的特殊电力电子设备或能源转换系统(如某些燃料电池辅助系统)。
总结
氮化硅陶瓷凭借其高导热、优异的机械强度与韧性、良好的热匹配性以及在还原性气体(H2, CO)环境中卓越的化学稳定性,成为高端逆变器散热基板,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首选材料。尽管成本高于氧化铝和氮化铝,但其在极端工况下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提供了显著的价值。以海合精密陶瓷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,通过先进的粉体处理、精密流延成型和优化的气压烧结/热等静压技术,持续提升氮化硅陶瓷基板的性能、一致性和成本竞争力,有力推动了新一代高效、高可靠功率电子系统的发展。随着SiC/GaN器件的普及和工作温度的提高,以及对系统可靠性和寿命要求的不断攀升,氮化硅陶瓷散热基板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。
审核编辑 黄宇
-
逆变器
+关注
关注
294文章
4934浏览量
211646 -
散热基板
+关注
关注
0文章
19浏览量
6002
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
氮化硅陶瓷封装基片

氮化硅陶瓷基板: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的散热革新
氮化硅陶瓷射频功率器件载体:性能、对比与制造

氮化硅AMB陶瓷覆铜基板界面空洞率的关键技术与工艺探索
通过LPCVD制备氮化硅低应力膜

氮化硅在芯片制造中的核心作用

LPCVD氮化硅薄膜生长的机理

氮化硅薄膜的特性及制备方法

氮化硅薄膜制备方法及用途

评论